Tuesday, October 18, 2011

美国金融业的利润是否还将缩水一半?

先来看一下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刚刚公布的季度报表,帐面上美洲银行在第三季度获得的净利润是62亿美元,可是仔细看一看这个利润数字所包含的细节,就会发现,其中包括了45亿美元的 positive fair value adjustments on structured liabilities 和 17亿美元的 trading Debit Valuation Adjustments (DVA),也就是我在前文“剖析一下大银行是如何忽悠利润数字的”中所解释的利用会计做账手法、从自己发行的债券的贬值上面摆弄数字出来的虚拟“赢利”。凑巧的是,把这两项虚拟“赢利”加起来正好等于美洲银行所报告的全部利润62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排除“做账赢利”的话,美洲银行的季度利润数字应当是零。


而且利润数字中还包括了它出售中国建设银行部分股份所获得的36亿美元,如果排除这个一次性的赢利的话,美洲银行在第三季度应该报告的是36亿美元的亏损。这其中还没有排除它从“坏账亏损储备金”(Loan loss reserves)中拿出来的大笔资金去拼凑出所谓的“季度利润”来。

**********

最近,美国金融业公司的坏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先是有传言说摩根斯坦利公司有资金不足的问题,今天高盛公司报出了其历史上罕见的季度亏损,还有花旗银行关掉了它的自有资金交易部门。

美国的金融行业在1999年由高盛公司的前总裁鲁宾在他任职财政部长期间一手主持、把1933年立法分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的 Glass–Steagall Act 法案废除之后,就通过兼并收购开始大规模地快速膨胀,在美国的总体经济活动中占有了前所未有的份额。

例如独立的金融分析师 Joshua Rosner 今年三月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说:“美国的五大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美洲银行、花旗银行、高盛公司、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在1995年时控制的资产总额相当于美国GDP的17%,而在2011年1月时,这些银行所控制的资产总额就相当于整个美国GDP的64%。1990年代时,这五大银行控制了比10%稍微多点的存款额,今天它们则控制了45%的存款总额。”("In 1995 the assets controlled by JPMorgan Chase, Bank of America, Citigroup, Wells Fargo, Goldman Sachs, and Morgan Stanley represented 17 percent of GDP; as of January 2011 these firms controlled assets equal to 64 percent of our nation’s GDP. Today, the five largest banks, which controlled slightly more than 10 percent of deposits in the early 1990s, control over 45 percent.")

http://www.politico.com/static/PPM191_rosner.html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美国金融业的利润额在美国所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从二战后至1990年之前大约是在4%到20%之间;而从1990年至今的比例则跃增为从20%到2000年代初的最高点46%之间。即使是现在,美国金融业的利润额在美国所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仍然是29%左右。


在任何一个国家里,银行业的基本职责是把广大存款人的多余资金导向需要资金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企业的一个通路,尤其是直接接受散户存款的商业银行,它们本应当是类似于供水、供电、和煤气公司那样的公共服务性质的企业。可是在逐渐用金钱操控了美国的政治机器的华尔街公司老板们的推动下,他们已经把美国的大银行变成了用普通存款人的血汗钱和自有资金在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市场上彼此之间下注赌博的豪赌客,赢了自己分利润,输了则由美国的全体纳税人去买单。

泡沫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历史告诉我,泡沫一旦破裂,情况往往会回归到“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初始境地。根据这个原则,如果将来美国金融行业在美国所有企业的利润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继续缩水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水平,也是很正常的。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48731

http://murmuronhudson.blogspot.com

我在文学城的群组:

http://groups.wenxuecity.com/groupview.php?gid=115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