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4, 2012

金融市场上的十个阶层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一类人只凭耳闻目睹或者道听途说却自以为很了解某个公司,然后去买它的股票、长期持有,将来一旦亏损严重也不止损,还自诩为根据基本分析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这类人还活在是股票都涨的1980-1990年代,中了金融资本的宣传机器所营造出来的股神巴菲特和 Peter Lynch 的毒。他们在金融泡沫一个接着一个破裂的二十一世纪到处碰壁,就连美国标普500指数从2000年至今都贬值10%、纳斯达克指数贬值30%。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二类人是 day traders (当日交易者)和今天看涨、明天看跌的短炒家(short-term traders)。 Day trading 最流行的时候是2000年前后两、三年美国高科技股票泡沫最高潮的时期,在今天 High frequency trading (高频率交易)称霸市场的时候,如果还有 day traders 觉得自己比毫秒级的高频交易机器更快、比市场更聪明、比庄家更能驾驭价格波动的话简直是非常可笑。现在就连动作至少比市场慢十年以上的监管机构SEC(美国证监会)的网站上都把 Day trading 列为了高风险,其中的第一条就是告诫 day traders 要“做好遭受巨大亏损的心理准备”:Day Trading: Your Dollars at Risk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三类人是觉得炒股票还不够高级、不够刺激,要去玩华尔街制造出来的融资杠杆更高、更复杂、风险更大的期权、期货、外汇、三倍ETF等金融衍生产品。凡是涉及高融资杠杆的金融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的庄家“杀人不眨眼”的狠毒程度比股市的庄家更甚,如果需要的话,庄家可以拖住对手很久最后再一招毙命。关于这一点,我过去已经讲过许多次了: “笨蛋才卖期权”,“想赔钱,炒外汇”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四类人是 indexers (买指数产品的人),这些人总算有了自知之明,知道与市场的庄家们在个股上斗法没有好结果(“个股是散户的陷阱”,“傻瓜才炒个股”),所以自愿放弃个股、专攻指数。股市指数产品的回报率尽管不尽人意,但毕竟还是能避免一夕之间股价暴跌的个股风险。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五类人是终于认识到在股市之外,还有现金、债券、黄金等其它金融产品,当股市处于长期熊市中的时候,他们至少还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幸运地选对了投资对象的话,还能获利不少,比如债券在过去十年里增值50%以上,黄金则翻了2.5倍。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六类人是从经验教训中知道了量化交易的好处,少数人从前人那里学到了交易系统的一招半式,类似于像 Turtle trading 那样交易单个金融产品的系统虽然需要经受住连亏多次还得继续执行系统指令的煎熬,但如果更少数人的意志力能挺得住的话,长期下去最终还是能够获利的。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七类人是能把量化投资系统的原则应用到多种投资资产当中,用截短小的亏损去换得大的利润。比如当今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 Bridgewater Associates 就是用这种方法获得成功的典范。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八类人是 High frequency trading (高频率交易)的实行者,他们可以利用高速数据传输和把交易地点放在证券交易所附近等方法获得速度上的优势,相当于比其他的市场参与者们更早地看到买卖报价,从而获得几乎无风险的频繁套利机会。著名的量化交易对冲基金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九类人是像摩根大通银行、HSBC银行、高盛公司那样的市场庄家,他们有财力、设备、人才上的极大优势以及操控市场价格的能力。尽管现在摩根大通银行亏损了20多亿美元的消息充斥在金融媒体上,可是他们没有提到的事实是,摩根大通银行在今年第一季度的纯利润就高达54亿美元,摩根大通在96%以上的交易日中都是赢利的,它得到的利润就是它的交易对家们的亏损:


金融市场参与者中的第十类人是 Private Equity firms (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在有潜力的公司还没有发行股票交易之前就通过注资换取股份,等到公司的股票上市(IPO)的时候获得几倍到几十倍的利润。比如前不久发行的 Facebook 的IPO股票,在二级市场上追买股票的股民损失惨重,而在IPO发行之前投资的风投公司们却依然获得暴利。

对比一下,看看你自己属于金融市场上的哪一类?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etfinvestmentsystem.blogspot.com/

http://murmuronhudson.blogspot.com/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48731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