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7, 2013

“ETF投资系统”与1990年至今的中国股市

“ETF投资系统的实战验证”中,我证明了“ETF投资系统”不仅可以只用现金、债券、黄金、股票、和房地产这五种主要的资产作为投资工具、以比较低的波动率获得超过市场平均的长期收益率,还把“ETF投资系统”的原则应用到了外汇交易中去,用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这四种主要货币作为投资工具,不使用任何融资杠杆也能获得五年增值到2.2倍的投资回报。

现在来看看把“ETF投资系统”的原则应用到中国股市上的资金成长曲线(从1990年12月19日至2013年3月19日,以1000元作为起始资金投资上证指数基金):



作为对比,同一时期上证指数的表现如下:



考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上面“ETF投资系统”的应用只使用了现金和上证指数基金这两种投资工具,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不是把钱投资在股市上、就是放在银行里(但不计算利息)。

尽管如此,“ETF投资系统”仍然增值到了74倍,相对于上证指数的22倍的收益优势非常明显。

也许有人会问,“ETF投资系统”也不过就是投资股市指数,为什么能获得远超越股市平均的回报率?

关于这一点,我在“ETF投资系统”在1950年至今的熊市中的表现”中已经讲过了,“ETF投资系统”的出众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成功地避开历次股票熊市中的深跌期,每当股市大跌之时就是“ETF投资系统”的相对收益率最出色的时候,在中国股市上的验证也是如此。

在23年里翻了74倍相当于平均每年20%多的回报率,说中国的股市是漫漫熊市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尽管如此,即使我把“ETF投资系统”发出的该买股票、还是该存银行的信号公之于众,能够复制以上回报率的人数也会是非常少,因为绝大多数人不是忍受不了高达两、三成之多的最深跌幅、就是没有耐心去等过漫长的市场休整期。

关于把“ETF投资系统”发出的该买股票、还是该存银行的信号公之于众这一点,实际上我在过去两、三年里曾不止一次地做过。

在2011年和2012年里,我根据我的“投资价值指数”给中国投资者的建议是远离股市、把钱放在有固定收益或能保持未来实物购买力的投资资产上:

2011年11月17日,当时上证指数是2529点,我在“给中国股民的一点忠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cdf3d0102dwed.html)中写道:“现在普通中国股民们的首要任务是远离股市、不要盲目抄底,应该以保本为主,把纸币换成能保持未来实物购买力的投资资产上,但同时要倾听市场的声音,在应当投资中国股市的时机到来时再买股票也不迟。”

2012年6月6日,当时上证指数是2309点,我在“中国的股民:买股票,还是持现金?”(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cdf3d0102e4r8.html)中写道:“根据“投资价值指数”的中国股市投资系统,中国的股民应当把钱存在银行。”

2012年6月7日,“中国股民的两种选择”(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acdf3d0102e4sf.html):“第一种选择是,继续听成千上万个券商股票分析师、电视、平面媒体、和网络股评家、以及股票QQ群骗子们的忽悠,把钱放在泡沫破裂后的长期起伏市中被来回折腾得越来越少。第二种选择是,按照“投资价值指数”投资系统操作,该持有现金的时候把钱存在银行,当投资系统发出信号的时候再去买股票。”

2012年12月27日,“现在应该买中国股票吗?”:“现在,中国的股市有可能正处于从熊转牛的转折点期间,上证指数已经从近期的最底部上升,而在海外可以方便购买的富时新华指数基金(FXI)上涨得更多。所以,我在12月12日的“ETF投资简讯”中说:“中国的投资者可以用很少量的资金试水中国股市,现在中国股市有略微复苏的迹象”。”

在任何市场上,参与者都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三种状态之一:频繁地折腾、永久地持有不动、或根据市场变化适当地进出。其中“频繁地折腾”最没戏,长期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稳赔的结果;“永久地持有不动”起码可以获得与市场指数相差不多的收益率;而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投资系统的信号适当地进出避开熊市被事实证明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想要忠实地跟踪和复制投资系统的结果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其次需要有波澜不惊的定力,这两点并不是很多人都拥有的。

=========

“默默投资”的网址: http://murmurhudson.com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etfinvestmentsystem.blogspot.com/

http://murmuronhudson.blogspot.com/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