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6, 2013

证券投资的“三要、三不要”

从1995年我博士毕业、入行投资领域,至今已经先后经历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三次牛市和两次大熊市。

美国标普500股市指数


在中国股市上也目睹了多年阴跌、忽然大起大落的怪相。

上证指数


现在从我的经历中总结出“三要”和“三不要”的六点感悟,供读者参考。

先来说说“三不要”。

首先,不要短线操作。短炒听起来容易,实际上失败率很高。频繁买卖不仅增加交易费用,还因为就短期来说证券的价格是随机的,所以短线的进进出出徒劳无益。如今市场上的做市商大都是用电脑高频交易软件跟踪外来对家的买卖单并随之定价的(在美国股市上几乎是百分之百),让大多数的短线炒家失望是做市商交易软件的基本运作机制,所以结果是超过八、九成的短炒者们赔钱,这在欧美和亚洲市场上针对短线操作所做的专业调查报告中都得以证实。

其次,不要相信预测,无论预言家们说的话多么令人信服或他们在股票走势图上画的线多么漂亮。类似于“明天、下周、下个月会涨或会跌”之类的短线预测纯属胡编乱猜,如果那些短线预测真的可以长期获利的话,那就请预言者们亮出他们自己账户过去几年的交易记录来吧。

即使是长期预测也不可信,并且不具备可操作性,因为在他们的远期预测实现之前的途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长期喊牛或喊熊(比如“恐慌贩卖者”郎咸平),假如事情真的发生,他们就有了继续吹牛的借口了。俗话说,“停摆的时钟一天也会有两次正确的时候”,这正是某些预测家们还有一些无知听众的原因。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的一个大笑话是,两位给美国总统和高官政客们出谋划策的经济学家在1999年道琼斯指数超过一万点的时候专门写了一本畅销书,预测道琼斯指数会在几年后达到三万六千点,结果在那之后美国股市的泡沫先后两次大破裂。

最后,不要陷入所谓“价值投资”的巴菲特陷阱。正因为当代股神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成绩,一直有很多人相信并且鼓吹谁都可以走股神走过的路。可是巴菲特投资最成功的时候是在1980年代之前,那时候在美国最受大多数人追捧的是高利息的债券,因此在市场上可以用价值投资的理论找到很多低价钱的股票。可现在已经时过境迁了,巴菲特的控股投资公司在过去五年的表现还不如美国的股市指数(蓝色线是道琼斯指数,红色线是巴菲特的控股公司):


在企业经理人的诚信和公司账本的可信度都不是十分可靠的今天,谈及价值投资的前提条件都不具备。不可否认,极少数专业的基金经理有能力从众多的上市公司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来。可是对于不精通财务和行业知识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盲目地迷信股神巴菲特、相信虚假的“价值投资”机会、因而去买些股价低迷的烂股票去长期持有,是走向投资失败的不归路。

现在来说说“三要”。

首先,要着重做指数投资。在欧美现在有很多名义上实行主动管理的基金都在暗地里跟踪市场指数,一向倡导超低费用指数投资的 Vanguard 基金管理的总资产金额早已经超过了实行主动管理风格的 Fidelity 基金,而且包括 Fidelity 在内的各大基金集团都提供各式各样的指数投资基金。长期的历史数据证明,大多数人的投资结果无法超越市场指数的表现。

其次,要随时设定好一个输赢的底线。正如我在“一个决定长期投资成败的量化指标”中所说的:“简单地打个比喻,如果账户资金从之前的最高点下降了33%,就需要上涨50%才能重新回到原点(假定还能够止跌回升的话);如果账户资金从之前的最高点下降了50%,就需要上涨100%才能重新回到原点;但如果账户资金从之前的最高点下降了75%,想要回到原点几乎就成为遥不可及的任务了。”事先就设定好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回撤幅度,当账户的资金额触及那个底线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清仓卖出、保住大部分资本。

最后,要走量化投资的正路。我曾在“证券投资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入门法术?”中写过:“首先学会熟练地使用简单的数据处理表应用程序(Excel Spreadsheet)是第一步,学会把证券历史价格和成交量导入数据处理表是第二步,之后才有可能用长期的历史数据来试验别人或自己的投资方法。经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试验之后你就会发现,量化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总是会给出一个毫无疑义、100%确定的答案:是该买或是该卖(姑且不论那个买或卖的结论对否)。而当开始不太成熟的量化投资模型慢慢地变成在历史回测中能够长期获利、进而在实战中被证明有效的量化投资系统的时候,那么具体的操作就变得非常简单了,投资者只要忠实地按照系统发出的信号完成买卖动作就能保证实际的结果与量化投资模型的曲线相差无几,这时候投资过程从文字到数字、从定性到定量的演变升华也就成功了。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一个决定长期投资成败的量化指标

之前,我在“识别投资高手的试金石”一文中曾写道:“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指标,是甄别投资高手的试金石和低手的照妖镜,这个指标就是去看他在之前的大熊市中的表现(比如2008年的美国和中国股市)。真正的高手在牛市中跟上市场甚至略低于指数,在大熊市中不赔钱或者回调幅度很小;平庸之辈的表现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牛市英雄、熊市狗熊;而纯粹的低手们即使在牛市中也照样赔钱,在熊市中赔钱更多。

以上的文字绝不是泛泛而言,作为一个100%纯度的量化投资人,现在我给出这个能衡量长期投资成败的量化指标和它的计算公式:

最大回撤幅度(Maximum Drawdown


最大回撤幅度 = (最低位置之前的最高点 - 新高建立之前的最低点)/ 最低位置之前的最高点

Maximum Drawdown = (Peak value before largest drop-Lowest value before new high established)/(Peak value before largest drop)

(读者不妨算一下自己账户的“最大回撤幅度”)

这个量化指标之所以能够衡量长期投资过程的成败是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程度有关的,简单地打个比喻,如果账户资金从之前的最高点下降了33%,就需要上涨50%才能重新回到原点(假定还能够止跌回升的话);如果账户资金从之前的最高点下降了50%,就需要上涨100%才能重新回到原点;但如果账户资金从之前的最高点下降了75%,想要回到原点几乎就成为遥不可及的任务了。

在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裂之前,有不少个人市场参与者的账户或者基金(比如 Janus Fund)一年上涨百分之几十是平常事,最厉害的翻一倍、甚至几倍,可是在2001年到2003年的股市大幅回撤中资金总额下降70%-90%以上,从此一蹶不振。

即使是股神巴菲特的控股投资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 的最大回撤幅度也曾两度高达49%:


但是当代股神有度过下跌期、重回上升期的耐心、定力和能力,而大多数的市场参与者并不具有。对于普通人来说,有些人连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投资模式都坚持不下去,更不要说让他们去忍住下跌一半的痛苦了(哪怕是暂时的)。

无论是在资本市场上还是商场上,跌宕起伏总是常态的,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是不常见的。因此在任何风险投资的过程中尽量降低净资产的波动程度、避免大起大落就变得至关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像无锡尚德的施正荣那样数不尽的商场或市场弄潮儿在昙花一现之后很快就被人遗忘了,而总是擅长在适当的时候急流勇退、转变方向的李嘉诚在85岁的今天仍然是商界的华人之光。

具有最小方差的ETF投資系統在过去11年中的历史最大回撤幅度(13.8%):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量化投资系统”长什么样?

下面是“默默投资”的“ETF投资系统”从2012年底到2013年初市场转折期间的数据处理表应用程序(Excel Spreadsheet)的部分截图:


图中A竖行是日期;B竖行是相当于现金的短期债券ETF基金(SHY)每天的收盘价,C竖行是SHY当天的价格变化,D竖行是其价格变化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E、F、G竖行是长期债券ETF基金(TLT)的相应数据;H、I、J竖行是黄金ETF基金(GLD)的相应数据;K、L、M竖行是美国股票ETF基金(SPY)的相应数据;N、O、P竖行是房地产ETF基金(IYR)的相应数据。

竖行R到V是以上五种资产ETF基金的“投资价值指数”(Investment Value Index),其计算公式的输入值包括当天的价格、成交量、和价格变化的标准差,因为“投资价值指数”是“默默投资”的核心机密,所以隐去计算过程和得出的具体数值,但黄颜色的部分代表着哪两个ETF基金是当天最具有投资价值、从而应当持有的资产(对于个股也可以用类似的公式计算出它的“投资价值指数”来)。竖行X是那两种ETF基金的关联程度;竖行Y是两种基金的资金分配比例;竖行AA到AC是“ETF投资系统”的资金增长金额。

这张图上的关键点是在2012年12月26日之前,“ETF投资系统”一直持有的是现金和长期债券ETF基金,而在2012年12月27日之后,根据“投资价值指数”所计算出来的交易信号,投资系统转变为持有美国房地产和股票ETF基金。

编码好了这个量化投资模型,每天只要输入五个ETF基金的价格和成交量,投资系统就会立刻计算出现在需要持有什么资产的ETF基金以及资金分配的比例。如果每天都按照“默默投资”的“ETF投资系统”的指令操作,那么长期的资金成长曲线如下:


这个简单的量化投资系统比其它各种操盘手法的优势有很多,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独立性和确定性,在任何时候应当持有哪种资产在投资系统的模型中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去听“著名经济学家”、“看图炒股专家”、或“股票人气博主”们的预测和忽悠,一切依据市场数字去操作。只要长期地坚持按照投资系统的信号去做,就能够以比较小的波动幅度去换得令人满意的长期收益率。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到底什么是“量化投资”?

鉴于有些人不了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量化投资,下面重贴我在2012年7月4日写过的一篇文字:


195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 John Kelly 发表了一篇论文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Information Rate",论文中包括了后来被广泛流传的“凯利公式”。这篇论文的本意是研究长途电话中的噪音问题,可是凯利公式很快就被了解博弈论的人应用到了赌博和投资资金管理上去,其中就有用电脑辅助做量化投资的先驱 Ed Thorp.

当时 Ed Thorp 是加州大学洛杉矶的数学博士,还在MIT从事数学研究,后来当上了数学教授。当 Thorp 读过了 John Kelly 的论文后,就利用IBM大型电脑仔细研究了如何把凯利公式应用到纸牌21点的赌博游戏中去,于是发明了在理论上能战胜赌场庄家的“数牌法”。

为了验证凯利公式和“数牌法”在实际中的效果, Thorp 先和一个专业赌徒一起拿着一万美元的本钱到里诺和 Lake Tahoe 的小赌场里小试身手,仅在一个周末里就赚了一万一千美元。之后, Thorp 又转战到拉斯维加斯,在21点纸牌赌博中屡屡获胜,不久就被各个赌场列为“不受欢迎的人”。为了能继续赢下去, Thorp 还使用了化妆术和雇佣别人代替他本人去赌博的方法。

Ed Thorp 还和 John Kelly 在贝尔实验室的导师 Claude Shannon 联手设计了史上第一个便携式的“计算机”,Thorp 和 Shannon 及夫人经常在周末飞往拉斯维加斯,在赌场里通过玩21点和轮盘赌游戏赢钱。

Ed Thorp 的名声在赌博业里传开了,很多人都想学他的方法,于是他在1962年写了一本书: Beat the Dealer (《战胜庄家》),书的销售量高达70万册。而现在世界各地的赌场也因此采取了反制措施,比如禁止携带电脑和数牌式电子设备进场、在21点游戏过程中经常重新洗牌等等。

再后来,Ed Thorp 把利用电脑进行量化投资的模式应用到了金融市场上,他成立了一个对冲基金,在1998年的时候披露,他在过去28年半里的平均回报率是每年20%。

1968年,巴菲特第一次见到了 Ed Thorp,之后就开始应用凯利规则去决定在每项投资中投入多少资金。次年,当巴菲特鉴于股市价格过高、关闭了他的投资基金时,他向他的投资者之一、他老师 Benjamin Graham 的外甥推荐的基金经理就是 Ed Thorp. 现在叱咤风云的知名基金经理 Bill Gross 和 Jim Simons 也是凯利规则的应用者。

凯利规则的公式是: Kelly % = W – (1 – W) / R

其中,W = 胜率,R = 赢/输比例

比如假如赢/输比例是1:1,胜率是60%的话,那么凯利百分比是:

0.6 - (1-0.6) / 1 = 20%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每次投入资金的20%是最佳的选择。用5个账户进行模拟的资金成长曲线如下(最高的回报率是140%,最低的回报率是40%):



再拿我建立的“ETF投资系统”为例,在这个量化投资系统里,胜率是67%,赢/输比例是3:1,那么凯利百分比是:

0.67 - (1 - 0.67)/ 3 = 56%

也就是说,每次投入大约一半的资金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ETF投资系统”总是同时持有两个基金的原因。

“ETF投资系统”的资金成长曲线也与凯利公式实战模拟结果类似:



想要把凯利规则应用到自己投资过程中的人不妨先计算一下自己过去50-100次交易中的胜率和平均赢/输比例,然后根据凯利公式计算出自己每次最佳的资金投入比例。为了保险起见,通常比较保守的做法是每次只投入理论凯利百分比的一半资金。

所以一个比较靠谱的投资过程不只是选择买入点和卖出点而已,历史事实证明,在投资中做好资金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功课之一。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识别投资高手的试金石

股市专家和知名博主们关于证券市场的各种观点每天数不胜数,如何去识别谁是高手、谁是低手呢?我有一个很简单的指标,是甄别投资高手的试金石和低手的照妖镜,这个指标就是去看他在之前的大熊市中的表现(比如2008年的美国和中国股市)。

真正的高手在牛市中跟上市场甚至略低于指数,在大熊市中不赔钱或者回调幅度很小;平庸之辈的表现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牛市英雄、熊市狗熊;而纯粹的低手们即使在牛市中也照样赔钱,在熊市中赔钱更多。

那么有没有在熊市中不赔钱、在牛市中还大幅超越市场平均的超级高手呢?如果有的话,那也应该是屈指可数的,这是因为风险与回报像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想获得高于平均的收益率就得冒更大的风险。在牛市到来时增加系统风险、还能在熊市来临前减少系统风险,这需要很长期的投资经验和随时读懂市场的超常能力,具有如此天赋的投资高手大概只有传说中的股神吧。

今天在新浪财经博客上有一篇值得推荐的文章是:看看顶级人物是如何死在股市上的

文章里面提到的格雷厄姆、费雪、索罗斯、曹仁超等人都是很聪明的人吧,像这样顶级聪明的投资人还是无法避免在熊市中大亏的结果发生,正好佐证了我之前多次说过的通常都是人脑算不过电脑、随性交易胜不过量化投资的道理。

其实对于一个成熟的量化投资系统来说,避开在熊市中大亏的情况不是很难,例如“ETF投资系统”在1950年至今的熊市中的表现,关键是要始终相信量化系统的可靠性,不要自作聪明地违背系统所发出的信号操作。

一般来说,经验不足的新手和没怎么经历过熊市考验的低手们总是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找到怎么“多赚钱”的诀窍上,而有经验的高手所关注的是如何做到在熊市中“不赔钱”以及降低整个投资系统的风险程度(波动率)上。在谈论市场风险时经常被举出来的一个例子是,如果价格下跌50%,想要回本就得上涨100%,何况很少有人会在资金已经损失了一半的情况下还不惊慌失措地去做更蠢的事情的。

所以在避免大亏、降低量化投资系统波动率的前提下跟住市场指数是长期投资者应走的一条正路,市场指数的表现看似平常,但长时间的复利效应会起到不平常的效果的,比如年均10%的收益率、十年的投资结果是初始资金的2.6倍,而年均15%的收益率、十年的投资结果是初始资金的4倍,这已经可以比肩于最高手一级的投资者了,关键是不能在牛市中涨了100%、却又在熊市中跌回去50%(结果回到原点)。


 

此外,想得到这样的结果还需要有按照量化投资系统长期做下去的耐心,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尤其是在投资系统的平淡期和回调期,这其中的心理因素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如何从房价和股市的泡沫中获利和避险?

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是不是泡沫?这一直就是个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最近支持正反两方面的观点碰撞又出现白热化的情况了。

一方面的事实是,中国的房价仍在上涨,今年前三个季度的居民房屋销售量也比一年前增长了35%,全国70个大城市中有69个城市的房价比一年前更高,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则上涨了20%多。

中国70个大城市的房价指数


 
可另一方面,涉足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有些老板们不仅用言语、而且用行动支持了“房价泡沫论”。例如李嘉诚出卖了他在中国大陆持有的一些物产;大型房地产公司大连万达的王健林分散投资到伦敦的豪华酒店业和位于青岛的影视城;其他几个知名的房地产商人和企业也开始投资海外,比如万科集团的王石开发新加坡、香港、和北美市场,SOHO中国的CEO张欣参股纽约的通用汽车大厦,上海的复星国际出资7.25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摩根大通银行的商厦等等。

在我看来,任何定性地预测中国的房价将继续上涨或者泡沫即将破裂的言论都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资产泡沫持续的时间经常要比一般人所想象的更长久,想凭着感觉就预测到泡沫破裂的准确时间是非常困难的,而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前的那段时间里价格的上涨幅度往往是最疯狂的,如果为了避开泡沫就提前采取离场的行动很可能会错过最好的获利阶段。例如之前这方面的例子就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早在1996年就质疑美国当时一直上升的股市是“非理性繁荣”,可是纳斯达克股票的泡沫一直持续到2000年才开始破裂。

就中国现在的房价水平来说,虽然名义房价看起来高不可攀,但是扣除物价通胀因素的实际房价涨幅与中国实际GDP的增长幅度相比并不算太过分。

扣除物价通胀因素的中国实际房价(蓝色线)与中国的实际GDP(橙色线)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几乎没有什么资产的价格是只涨不跌的,是泡沫就迟早会破的。比如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早在20多年前就破了,造成的恶果一直持续到现在;美国的房价在2007年之后的几年里大跌了三成。难怪总是有人出来说中国的房价是等待破裂的泡沫,而香港房价的膨胀率比中国内地的更厉害。

不同地区的房价指数(香港是绿色,中国是橙色,美国是蓝色,日本是黄色)



那么如何才能在资产泡沫的膨胀期中获利并且能在泡沫刚刚开始破裂的时候及时地避开大跌的风险呢?在我看来,只有用比较成熟的量化投资模型才能达到从房价和股市泡沫中获利和避险的双重目的。就以2007年的上证指数为例,下图是“默默投资系统”在2007年11月6日发布卖出信号的 Excel 表格截图(在那一天,投资价值指数从“持有”阶段的黑色变成了“卖出”阶段的红色):



下面是在上证指数价格图上的卖出点


 
假如把量化投资模型应用到日本房地产的历史数据中去的话,关键的卖出点信号如下:


所以我对于“房价或股市是不是泡沫”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对于非量化的、不具有可行性的各种言论要三不:不听、不看、不说。想在资产泡沫中获利和避险并不需要想得太多、也不需要看得太远,每天只要看看量化投资模型的 Excel 表格,如果房价或股市指数显示的是黑色就一直持有,当信号变成红色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卖出。

从量化投资系统的执行难易度来看,把股市指数和个股作为投资工具是最符合量化投资系统的条件的,因为能够每天跟踪其价格的变化,当卖出信号发出时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立刻卖出。而对于房地产来说就略有难度,因为房价综合指数的公布是每月一次,当卖出信号发出时想把房子马上脱手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只是需要房主当机立断地及时采取行动。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证券投资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入门法术?

对于证券市场的初级投资者们来说,他对入门之道的选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的,粗略地列举一些就有所谓的基本面分析、看图炒股、市场技术和情绪指标、艾略特波浪理论等等。

而其中对入门者最有诱惑力、可惜也是误导人数最多的就是基本面分析,“公司利润(产品、经营手段、管理层、...)看好,所以股票价格应该上涨”云云,这种选股方法的入门门槛近乎为零,所以跟从者众多。从道理上讲可能有一定的根据,但是依据“有效市场假说”,任何影响上市公司情况的因素都会很快地被反映到其股价的变化上了,如果想从基本面的角度长期超越市场指数的表现,就必须比市场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持续性地具有在时间上超前的信息优势,能做到这一点的少数人也不是没有,可他们是内幕交易者(比如正在被美国证监会整治的 SAC Capital 老板科恩 )。

或许这时候有人会说,可是股神巴菲特不就是根据基本面分析做价值投资的吗?可是股神成名之前的1950-1980年代与现在的市场情况截然不同了,那时候在美国的证券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投资产品是高利息的债券,因此价格很便宜、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并不难找到。之后等巴菲特赚到了大钱,就有华尔街的顶级投行(比如高盛公司等等)找上门去给他第一时间提供最佳的投资机会(比如中石化),这是普通投资者无法得到的内线服务,巴菲特在中石化股票上赚了几倍,可是中国的普通股民们却在同一只股票上被套牢若干年。

并不是说根据基本面做证券投资就不成功,有些专业的基金经理们就做得不错,我只是说这种方法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投资人来说没有任何的竞争优势,因此在“理论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的实际操作中成功的几率不大。

与基本面派相比,看图炒股的技术派稍微靠谱一点,但是市场技术分析的最大弱点是它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换言之,一个人从图上看出来的结论很可能与另一个人完全不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把技术分析上升到了玄学高度的艾略特波浪理论,十个人看着同一张图也许能数出好几种“浪型”,后面是涨还是跌的意见都可能统一不起来。

尽管如此,除了“根据图形去预测市场走向”这一点很靠不住之外,市场技术分析还是有参考价值的,尤其是与市场情绪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话。比如不久之前我在“买入中国股市的时机”中写道,结合当时关于中国股市的极端负面情绪以及“根据“默默投资”“中国股票投资系统”,现在中国股市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因此是买入中国股市指数的好时机”。如果后知后觉地画图的话,是不是挺符合技术分析派的鼻祖之一奥尼尔的“杯柄”形状?


但是单凭技术分析的图形在实际操作中是有很大问题的,正因为它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所以得不出确定的结果,最终还是需要掺入人为决定买卖的因素,而很容易被贪婪和恐惧左右的人凭着感觉行事在随时变化中的市场上恐怕是最靠不住的了。

这就回到“证券投资者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入门法术”这个话题上来了。在我看来,量化投资才是投资者应该走的正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软件编码恐怕是苛求,但首先学会熟练地使用简单的数据处理表应用程序(Excel Spreadsheet)是第一步,学会把证券历史价格和成交量导入数据处理表是第二步,之后才有可能用长期的历史数据来试验别人或自己的投资方法。经过一段比较长时间的试验之后你就会发现,量化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总是会给出一个毫无疑义、100%确定的答案:是该买或是该卖(姑且不论那个买或卖的结论对否)。而当开始不太成熟的量化投资模型慢慢地变成在历史回测中能够长期获利、进而在实战中被证明有效的量化投资系统的时候,那么具体的操作就变得非常简单了,投资者只要忠实地按照系统发出的信号完成买卖动作就能保证实际的结果与量化投资模型的曲线相差无几,这时候投资过程从文字到数字、从定性到定量的演变升华也就成功了。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造假的失业率数字与美国总统选举

2012年10月5日,正当美国总统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时候,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公布了上个月的就业人数和失业率数字。之前众多经济学家的综合预计是,失业率从8.1%上升到8.2%。可是公布出来的官方数字却是失业率从8.1%降低到了7.8%,新增加的就业人数统计也在一个月里大幅度增加了87万3千名,这是美国过去三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惊人数字,何况是在美国经济恢复疲软的2012年9月。

很快就有人看出了其中的蹊跷并提出质疑,例如新增加的就业人数中有58万2千名是所谓的“临时工”,而20-24岁年龄段的就业人数统计数字竟然出现了正值,这是自1980年以来的首次:


难怪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总裁 Jack Welch 当时就发表推特短文指出劳工部的统计数字有造假的嫌疑,目的是为了帮助在当时的总统候选人辩论中败北的奥巴马的选情。美国劳工部的负责人自然是出面矢口否认,民主党人士和某些公众媒体也纷纷抨击 Jack Welch 把经济数据政治化。

然而在一年之后,《纽约邮报》的记者调查发现,一位名叫 Julius Buckmon 的劳工部统计人员在上司的鼓动和指使下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造假,凡是电话打不通或没人在家开门的被访问者都被他填写成有工作的人,甚至凭空编造出根本不存在的有工作人数来,而且参与造假的统计人员并不止他一个。


很久之前,我曾经在我的博客中写过,美国劳工部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不可信。失业率和新增加的就业人数是美联储决定利率走向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也是最能影响股市、债券、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统计数字。像这样的政府统计数字都被造假,市场参与者们可以相信的东西真的很少。

所以我多次地写道,对于投资者来说唯一可以相信的、直接而又可靠的东西就是价格。当然市场价格也会由于种种因素(比如数据造假、媒体鼓噪等等)被操纵,但是对于一个100%量化的投资系统来说,输入值只是价格再加上成交量,背后价格波动的原因是无所谓的。从被操纵出来的泡沫市场中获得的利润是与在别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的利润毫无区别的,假的终归是假的,泡沫迟早也会破的,只要严格地按照投资系统的信号操作,能在泡沫刚破的时候及时地全身而退就可以了。

2012和2013年美国金融市场上的超低波动率也是美联储用量化宽松行动把短期和长期利率控制在极低水平而人为地营造出来的,这个泡沫也迟早会破的,尤其是在美联储大谈将要退出量化宽松的时候。

美国市场波动率(VIX)的历史价格


“11年翻五倍的代价”一文中我曾写过,“默默投资系统”的特点之一是做多波动率的,所谓“做多波动率”就是投资组合的回报率与市场波动率是正相关的关系,当市场波动率上升的时候,回报率也升高。实际上像2012-2013年这样超低波动率的市场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做多波动率的投资系统的。但是如果能在不利的环境下做到不赔钱和赚小钱,那么当市场波动率从现在的较低水平上升到历史平均(尤其是大幅度跳升)的时候,做多波动率的投资系统将会进入高收益率的阶段。

“默默投资系统”的年度回报率和夏普比率


=========

“默默投資”的網址: http://murmurhudson.com

歡迎訪問我的博客:

依據事實數字,把握市場脈搏,運籌金融世界。

买入中国股市的时机

下面是中国某主要财经网站今天首页上的部分截图,可见从专家学者到知名博主,现在他们对中国经济和股市的前景都不很乐观。


然而,我在“金融危机、媒体热点、与反向指标”一文中曾经写道:“理智的市场参与者根本不该把热门新闻的内容作为投资参考,假如说大众媒体上的流行观点还有些许价值的话,那也只能反着看。

今天,Bloomberg 上的一篇报道说,在刚过去的几天里,香港股市上的内地股票指数从底部大涨了6.2%,幅度是中国股市指数的两倍。即便如此,中国股市指数与香港股市上的内地股票指数相比仍然有5.8%的偏低折扣,这是过去三年中最大的差价。显然外国的机构投资人对中国股市的态度比中国本土的要乐观得多,而且他们选择用真金白银而不是口水唾沫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财经专家有害于财务健康”中我还写道:“要相信数字而不是文字...要获得满意的长期回报率并不需要预测明天,只要算好今天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资产并持有它、然后每天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够达到目的了。

根据“默默投资”“中国股票投资系统”,现在中国股市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因此是买入中国股市指数的好时机,持有的时段和卖出信号将在《默默投资通讯》中发布。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